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 试论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方春

    <正> 打倒“四人帮”后,随着报告文学创作的日益繁荣,介绍、总结和研究这种文学样式创作经验的文章也逐渐增多了。应该说,这些文章作者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其中极大部分确实对报告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少数文章也存在着失之偏颇,值得商榷的观点,有些还是根本性质的。若任这些失之偏颇的根本观点流行,我担心有可能把这本来生机勃勃的文学样式,引上最后幻灭的道路。这些观点,集中表现在如何认识、理解报告文学真实性这样的问题上。本文先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

    1981年01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2 ]
  • 关于老孙头的形象及其评价问题

    伦海

    <正> 老孙头是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贯穿始终的一个人物,真名叫孙永福。这个幽默风趣的车老板子,看过《暴风骤雨》的同志,大概是没有谁能忘得了的。他给人的印象简直太深了。立波同志在《〈铁水奔流〉的创作》中也不得不承认:“读者常常只记得他,对主角赵玉林和郭全海反而淡漠了。”就形象的塑造成功与否来说,老孙头无疑是一个相当生动真实的典型,是用得上“丰满”、“栩栩如生”这样一类益美之词的。对此,人们似乎是有口皆碑的。

    1981年01期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3 ]
  • 关于旧诗词的词外义、句外义——对朱星同志《试谈汉语语义学》一文的几点质疑

    沈义芙

    <正> 《文史哲》一九八○年第四期上朱星同志《试谈汉语语义学》一文,对语义学的概念、范畴、语义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今天建立系统的汉语语义学的重要性等问题,都阐述得较清楚,读后深受启发。作者并计划写一本语义学的专著,建立一门新学科,这将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作出重大的贡献。我抱着对建立一门新学科的热切期望,就文章的第四部分“汉语语义学的内容讲些什么?”里关于旧诗词的词外义、句外义的几个例证提出几点质疑,就教于朱先生。

    1981年01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8 ]
  • 病句评改斟酌

    刘有志

    <正> 评改病句是件很有意义的事。评改得正确,对指导语言运用和改错实践都大有好处。它能使人们从错误的教训中学习正确使用祖国语言,给人们建立语言规范。正因为评改病句有这样大的作用,所以一定要严肃认真,力求准确,使评改真正起到促进语言规范的作用。如果马马虎虎,乱加评改,就会起相反的作用,把语言运用和改错实践引入歧途。

    1981年01期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1 ]
  • 试论古代汉语中的“为之b”结构

    肖毅

    <正> 在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为之b”这样的结构形式,在多数情况下,这种结构中的“为”是动词,“之”是代词,“b”是“为”的宾语,多由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充当。最早研究这种结构的是近代语法学家马建忠,他在《马氏文通》的“指名代字二之三”一节中,认为:“‘之’在‘为’后面有偏次之解。”即:“之”相当于“其”,表领属关系,“为之b”是动宾结构。马建忠的这一观点,一直被

    1981年01期 32-3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8 ]
  • 凯洛夫与赞科夫教学思想辨析

    董源来

    <正> 凯洛夫是苏联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苏联盛行一时,从三十年代开始,统治了近三十年之久。对当时苏联的政治、经济产生过很大影响。凯洛夫也是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他主编的教育学,解放后,指定为高等师范院校教材和教师、教育行政干部的必读书,对我国五十年代的教育改革产生过一定的良好影响。

    1981年01期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9 ]
  • 中央苏区教育梗概(下)

    刘仁杰

    <正> 三、重视教育立法工作 为了更好地发展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和加强对文化教育的管理领导,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立法工作。从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起至一九三四年四月止,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内,由中央人民委员会颁布的和由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制定颁布或批准的重要成文教育法规共有二十五项之多,并合订成册,称为《苏维埃教育法规》。

    1981年01期 4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9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6 ]
  • 浅谈“为消费而生产”

    张佑文

    <正> 生产和消费,是构成社会生产过程四个环节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正确认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横行当道时期,肆意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和消费关系的基本原理,否认消费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甚至不准人们提消费,因而给我们的理论研究和经济工作带来了严重的祸害。粉碎“四人帮”以后,论述生产和消费关系、肯定消费在生产中的作

    1981年01期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8 ]
  • 漫谈语文教学的辩证法

    吕桂樵

    <正> 什么是“语文”?历来还是有争论的。一般认为,“语”好理解,就是语言。而争论的焦点好象在“文”怎样解释。是文字?是文学?还是文章?张志公同志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说“语文”》(载上海《语文学习》一九七九年第一期)。文章说到这个课程的名称是全国解放前夕叶圣陶同志在华北一次教材会议上提出来的。后来,叶老的《教育书简》(中)在《教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上发表了。其中第十九条说到这件事。叶老说:“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 不可偏废,故合而言之。”这就明确地肯定了“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1981年01期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2 ]
  • 《药》的人物设置侧议

    彭如菁

    <正>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具有多方面的艺术特色,就人物设置而言,也很精当,令人惊叹。 它一共写了十一个人物。在仅有五千多字的篇幅里,写了这么多人,可谓不少。然而又不能说多,因为人人都有存在的权利,个个都有重要的作用。 华老栓是主要人物,写他当然是不可缺少的。夏瑜也是主要人物,写他当然也是不可缺少的。

    1981年01期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8 ]
  • 下载本期数据